翻页   夜间
快眼小说 > 宋医天下 > 第三十二章 惠仁堂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快眼小说] https://www.ky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李维一路闲逛,出了通济街来到西门大街上,往东走一点便看见了一家大门面的药铺“惠仁堂”。

    惠仁堂大药房算是山阳县最大的药房了,名气虽不如朴恩泰的“回春堂”和季东明的“济世堂”,但是惠仁堂专门擅长诊断妇科、儿科,因此惠仁堂的生意相比于济世堂不算差,甚至犹有过之!而且惠仁堂的善大夫的名气也不比济世堂的季神医差!

    山阳县惠仁堂的规模在楚州都算是首屈一指!在整个楚州都比较有名气,在其他几个县城都有门店,甚至在建康府、扬州、镇江,以及苏州,京城临安等都有其分号,传说惠仁堂的幕后老板是太医院的某位御医。

    惠仁堂之所以能开这么多分号,全是因为此御医的手腕通天,很多地方官都买他的帐。虽然远在山阳县的惠仁堂,本地的邓知县也会照拂一二。再加上从太医院流传出来的几个秘方,在民间广为流传,尤其是治疗妇科、儿科的几个方子更是吸纳了一大批的“忠实”患者。

    李维打量着眼前这家药铺,果真是豪派大气。七开间六开门,门头上方一快偌大的黑底金子牌匾高高挂,三个斗大的烫金色的鎏金大字“惠仁堂”显得格外的耀眼。

    门店两旁各竖立着一块牌匾,左手“取百草精华”,右手“救黎明百姓”。两边都挂着鱼符,中间挂着一排贴金红纱灯笼,显得朝气勃勃。

    李维进去一看,里面更是富丽堂皇,搞得和酒楼一般。药铺分为上下两层,为“前店后厂”式格局,店铺两旁各自有一排药柜,里面各有三个伙计,中间大堂设有两排红木座椅,专供患者等候。楼上一圈也都是药柜,堪称是中药大药库了。

    头顶一圈红木栅栏都刻着各式各样的神兽,微妙微翘。楼底下最里面则是供着一幅巨画,不是别人正是药王孙思邈。画像的两边挂着两排对联:药物素有灵,苦无奇方医俗病;王侯高不任,独操仁术救人危。铁杆铜条耸碧霄,千年不朽;铅烧汞炼点丹药,一匕回春。

    古代的药铺内,一般都设神位供奉药王神,北方药商多奉东汉人邳彤为药王神,南方药商供奉的药王神是唐代的医学家孙思邈。

    邳彤,信都(今河北安国)人,能文善武,邳彤原是东汉开国元勋,精通医术,常为百姓治病,死后葬于安国。光武帝刘秀手下云台二十八将之一。邳彤死后葬在祁州(今安国)南关,修造“邳王庙”作为祭所。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年984年)祁州建立“药王庙”,清朝时体仁阁大学士刘墉又特为“药王庙”书匾。

    济世堂的季大夫很崇拜药王孙思邈,但是却没有在药铺供他的画像。在他看来,药王是要永远记在心里,而不是有如形式一样供着。

    此时还没临近晌午,但是里面已经来了不少的患者,大多数都是一些妇女和孩童。柜台的两边都有一个四方桌,每个桌子都有一个坐堂大夫在会诊。中间的座椅上坐满了人,旁边还有不少妇女抱着小孩站着排队。真可谓“生意兴荣”、“财源广进”。

    李维感叹道:“果真是店铺越大,生意越好啊。”说完便自觉失言,不过幸好声音不大,没有人听见,否则被患者听到就要过来骂街了。

    看见李维进来,里面一个机灵的小伙计走上前来问道:“这位先生是看病呢,还是抓药啊?若是看病就在这里排队等候,若是抓药就随小的过来。”

    李维打量着这位驾轻就熟的伙计,年纪不大,约莫十四五岁的年纪。身穿灰衣灰袍,头戴灰色幞头,一副很精明能干的模样,细细的眼睛,感觉一眯眼就很难发现眼睛的存在,若是在夜晚还有点?得慌。

    见李维打量着自己,这位小伙计也打量着李维,突然“哦”的一声兴奋道:“你就是济世堂的那位华佗转世的李神医?”

    李维见他认出了自己也有些诧异,想不到现在自己的名气如此声名远播?不就是一副四逆汤的汤药么!伸手不打笑脸人,李维也微笑道:“小哥认识在下?”

    “那是自然,现在你可是咱们山阳县的传奇大夫,昨日我就在现场看着你来着。见你威风凛凛,端出那含有10两附子的神奇汤药给那垂死的病人服下,没过多久那人就神奇般的活了过来,简直是让我们大开眼界,真可谓”

    李维也不知道这位小伙计念过书没有,说话一套一套的,用了许多的夸张词语来称赞自己,听的连自己都有些不好意思了。

    李维没想到自己居然被他们传的如此的不切实际,还威风凛凛,我又不是武松在景阳冈吊打猛虎,如何威风凛凛?

    李维赶紧阻止道:“那个,小哥不知你们掌柜的可在?”

    小伙计此时就像一位说书先生,犹如竹筒倒豆子一般噼里啪啦,被李维的一声打断了,才收起那回味无穷的模样,有点不情愿道:“我们掌柜的正在后堂用餐,我去帮您通报一声!”

    李维微笑道:“那就有劳小哥跑一趟了。”

    小伙计走路犹如小孩一般,蹦蹦跳跳的往后面跑去,李维随后便打量着柜台后面的药柜,这里的药柜木材居然全部是用名贵的愈疮木打造的。

    愈疮木产于河北、河南、陕西、甘肃及四川等一带,海拔最低1000,最高不超过2000。据说愈疮木100年仅能达直径25公分,故又被称之为“生命之木”。

    愈疮木硬度不逊于钢铁,因此又有“铁木”之称。愈疮木木质坚硬,分量极重,长期埋在地下或浸泡水中也不会腐烂变形,再加上木纹接近交错状,纹理细密整齐;心材呈暗绿褐色或黑色,边材呈淡黄色;木质有天然油性分泌物,具备微弱的光泽,非常适合做高档家具,但是造价非常昂贵,从这里就可以看得出惠仁堂的幕后老板财大气粗。

    药柜排放错落有致。药柜前匣又称匣柜,与斗柜左右宽度相等,摆放于贴墙斗柜的前面,是调剂中药饮片的必备柜台,前面封闭,上面质硬光滑,上面左右及前边设有挡药栏,前面药栏靠左右压方台。相对斗柜之面,设有上下三排六个抽匣,每匣十字等分四格,和济世堂的药柜等分一样。

    李维又打量着柜台后这些忙碌的伙计,不像济世堂各抓各的,这里分工分明确,业务更精炼。

    李维盯着一位消瘦的伙计正在用戥子称量药材。只见以左手持戥杆并用拇指和掌心扣住砣弦以固定戥砣,右手取药放入戥盘,依据称量,然后提起称毫,将戥杆举至与双目平齐,左手将砣弦移至欲称量的戥星刻度上,放开左手并检视平衡。

    其实这位伙计使用戥子称量的方法,即使在后世现实中也经常见有人使用,比如李维前世的父亲,他就是这般操作的。这不仅具有极高的准确性还具有独特的观赏性。后世进行药品调剂时应中药业有所谓“齐眉对戥”指的就是这种称量方法,这样做是为了称量药物时能达到更为精确的剂量。

    在临床上,每张中药处方通常会开出三剂、七剂或更多剂,这时就要求伙计们将已称好总量的每一味药再均匀的分成若干份,戥子的优越性就在这时表现出来。

    只见这位消瘦的伙计称好一味药以后,以左手持戥杆并用拇指和掌心固定戥砣,右手扶住戥盘,返回到调剂台边上,再以右手从戥盘内分出一定量药物,按照处方顺序码放在包装纸上,然后右手提起称毫,将戥杆举至与双目平齐,左手将砣弦按照递减算法移至剩余重量对应的戥星刻度上,放开左手并检视平衡,如有偏差再行增减药品,直至检视平衡。

    静下心来的李维慢慢观赏这个过程,手持戥子,抓放药品,齐眉对戥,药品与戥盘轻触即离、忽升忽降犹如蜻蜓点水,整个调剂过程颇具观赏性。看完后李维不得不对古代劳动人民的称赞,也对古人的智商点个赞。

    李维又看了一眼旁边包药的伙计,只见他将消瘦伙计称量好的中药拿到一旁进行包装。

    历代对中药的包装是十分讲究的,包装一般分成两种式样,一是方包,二是虎头包。方包要求边角对齐,方正有棱角;虎头包要求二角对,中间高,边际低。除了在外观上要求漂亮外,传统的中药包装更注重纸包的质量,无论是种子还是散剂,都要包封得严严实实,要求纸包甩出三尺柜台,不得有粉末和细小的种子溢出才算过关。

    流传至今的大多数都是方包,至于虎头包大多数已经失传,现在很少见到有人使用虎头包。

    对于虎头包还有一个传说:孙思邈有一次路过一山坳,见一老虎蹲在路上,病态恹恹的样子,于是上前关切问道:“山君。有病么了”,老虎张开口,孙思邈走上前,将一串铃撑住虎口,见有一金钗卡住了虎喉,便知是吃人肉引起的。药王当即取出金钗,虎的伤口却血流不止,孙思邈即从身上取出一包药洒在伤口上,血止住了。孙思邈将剩下的药包了起来,包成一个一头高耸、头扁平的样式,给虎看了看,说:“这是给你留着的,有虎头的记号,明天来此复诊。”虎点了点头。第二天,老虎真的来了。孙氏给老虎撒好药后说:“今后不要再伤人了。”老虎绕药王三匝而去。

    此后,有买药遇虎挡路者。药王教以出示虎头样药包,虎当即摇头而去。为纪念药王的功德,药铺卖药用纸包成虎头包的形式就一代一代流传下来。

    李维从没见过虎头包的包法,这次大开眼界,见识到了这位手法精炼的伙计正在使用的虎头包来包装,看的李维咋舌不已,再次感叹劳动人民的智慧。

    李维看了一会,便看见小伙计领着一位胖乎乎的中年人,来人便是惠仁堂在山阳县的负责人,也就是掌柜,乃是那位御医的远房亲戚。

    此人姓朱,叫朱云贵,人送外号朱药贵。因为云贵与药柜音相仿,便叫药柜,后来又由于惠仁堂的汤药十分昂贵,又被戏称为药贵,久而久之大家便都叫他朱药贵,朱药贵。

    朱药贵也乐的其见,只见他身穿锦衣锦袍,水桶一般的腰上系着一条金色的腰带,旁边还吊着一块质地上层的美玉,脚穿紫云靴,走路一晃一晃的,边走边用镶边蚕丝手绢擦擦额头上的汗珠。

    好不容易来到跟前,讥笑道:“我倒是谁,原来是李神医!李神医大驾光临寒舍,鄙人有失远迎,还请恕罪!”说完装模作样的双手抱拳做了一个恭迎的模样,让人看了就想上去揍一顿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