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快眼小说 > 我心中的大明王朝 > 第三十二章 儒士朱升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快眼小说] https://www.ky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这个人的名字叫朱升。

    朱升是个读书人,用现在的话讲就是知识分子。他的老家是徽州休宁,也就是现在的安徽贵池。

    朱生自幼饱读诗书,很有学问,年轻的时候在地方上就已经很有名气了。

    长大以后,很有名气的朱升被地方官府推荐当了官,那个时候有名就能被推荐当官的。

    朱生当的官是池州府的学正。

    学正就是教育主管部门的官员,大体上相当于现在的市教育局局长。

    当然那个时候的教育局长和现在的教育局长不太一样,因为他不仅要当局长,从事行政管理工作,同时还要兼任教师职务,直接在一线从事教学工作。

    朱局长到任以后,发现自己不用当教师了,因为学校里根本没有几个学生了,而这仅剩下的几个学生也是每天都饿的奄奄一息,别说上课听讲了,就是基本的生存问题都快保证不了了。

    原来啊这个学校好久没有得到政府财政拨款了,日常运作已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别说教学工作了,连基本生活都已经维持不下去了。

    那个时候,所有的官办学校和现在的公立学校一样,都是有政府财政拨款支持的。所不同的是,现在是直接往你学校的账户上打钱,那个时候是没有直接给钱的说法的,而是直接给学校土地,让学校当地主,收田租作为学校日常费用的需要。

    朱局长主管的学校就有这样的田产,而且全是好田。

    但问题坏就坏在这个全是好田上,因为学校名下的这些田产土壤肥沃、产量高,因此就被当地的一些土豪劣绅给盯上了,就想尽各种办法侵占学校的土地。

    朱局长之前的几任局长,或者是软弱无能,不敢公开与当地的士绅大户对抗,或者直接就与贪官污吏相互勾结,公然侵占学校土地。结果弄得学校所能掌握的土地越来越少,学校的收成也就越来越少,不仅是日常的教学工作受到了严重影响,甚至于连学生日常的生活都保障不了,最严重的时候学校每天只能开一顿饭。

    大家可以想想那时候在官学里读书的基本上都是十几岁的小伙子,正是能吃能喝的年纪,这连饭都吃不饱,还在这里读什么书啊?

    朱局长来了以后,对这种情况很不满意,他下决心改变。

    朱局长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财务公开。朱局长虽然不是会计出身,但是他却很有做会计的天分,所有的财务账目都能看懂。他仔仔细细的查阅了学校的账目,做到心中有数。之后他把所有账目对外公开,让学校的每一个人都能清清楚楚的知道学校的财务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第二件事是整顿食堂。他重新规定了给食堂的拨款,并严格按照计划执行,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解决温饱问题,这样好能安心读书。

    第三件事是改革学校管理的弊端。这主要是打击学校内部人员与外部人员勾结侵占学校土地的现象,重新把所有本属于学校的土地全部收回来,自己进行经营,学校的收入很快就上去了。

    朱局长采取的各项措施卓有成效,学校的面貌很快就焕然一新了,这集中体现了朱局长优秀的管理才能。

    但朱局长并没有满足于做一个优秀的管理人员,他更大的志向是做一个优秀的专业人员,比起大家称呼他为朱局长,他更愿意人们称呼他为朱老师。

    于是朱局长收起了局长的招牌,重新拿起书本,走向了课堂。

    事实证明,朱老师的专业能力比他的管理能力还要强。他本身就是学富五车的大儒,再加上口才极佳,于是他讲课很快就讲出了名堂,用现在的话说,他很快就成为了一个享誉全国的“教学名师”。

    在那个信息传播业并不十分发达的时代,朱升的名字还是很快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于是全国各地的读书人、学者都云集池州,或是为了听听朱升讲课,或是为了与他进行学术交流。

    一时间,朱升从享誉全国的教学名师又变成了享誉全国的文化名人。

    朱升对这一切却实在是很反感。

    朱老师的愿望的确是做个“名师”,但他实在想不明白自己最后怎么就成了一个明星,而他实在是不愿意做明星。

    于是朱老师在池州教育局干了几年以后,就突然辞职不干了。他独自一个人跑到了石门山中,闭门著书立说,不再过问外界的尘世俗事。

    朱生不问尘世,尘世却还是找上了他。

    邓愈、胡大海打下了徽州城。邓愈知道朱升在这里,他也知道朱升的名气和能力,于是他就向朱元璋推荐了他。

    朱元璋对于读书人还是比较不错的,尤其是在他创业过程中。每当他打下一个地方,一般都会召集当地的读书人,向他们请教各种问题,比如如何争夺天下,怎样保境安民等等。

    朱升其实不想出山,但是这一次不出不行了。

    如果朱元璋同志派人拿着刀来,那他大可以不屑一顾,要杀要剐,悉听尊便,这是气节。

    可朱元璋偏偏是带着点心盒子,柔声细语来的,人家是来请你的,这个时候你要还是摆架子,那就是矫情了。

    这也是中国古代很多读书人的通病,你越打压他、吓唬他,他越不怕你,大不了跟你抗到死,这样可以青史留名;但你要是敬着他,捧着他,那他还能怎么办,只能死心塌地的跟着你,最著名的例子参见刘备与诸葛亮。

    朱升就是这样被敬着、捧着来到朱元璋这里的。

    到了朱元璋那里的朱生很快就显示了自己的与众不同。

    有一天,朱元璋召集刚到他那里来报道的读书人召开座谈会,询问大家对当前形势的意见和下一步的战略规划问题。

    与会嘉宾纷纷围绕会议主题发表了意见,朱元璋认真听取了大家的发言,并详细的记录了各位嘉宾的观点。

    记录了几个人的发言之后,朱元璋发现问题了,大家的发言都是大同小异啊,可以说基本上是一个套路下来的,他甚至怀疑这些人是不是都是一个师傅教出来的。

    嘉宾发言主要是按照以下逻辑进行的:一、对于朱氏集团和朱元璋老板表示感谢,能够给他们这样一个表达意见的平台,而且还能为他们提供一份舒适稳定的工作;二、对于朱元璋老板进行露骨的、肉麻的、让人听了浑身起鸡皮疙瘩的吹捧;三、对于朱氏集团过往采取的战略,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的肯定;四、指出了朱氏集团未来的发展目标,那就是重整河山,统一全国;五、描绘了朱氏集团统一全国后的美好景象。

    尽管每个人的发言用词不一样,但内容却完全没什么新鲜的,朱元璋这么聪明的人听了两三个人的发言就摸透他们的套路了,但是他并没有说出来,还是假装专心致志的在听。

    终于朱元璋听的要昏昏欲睡了,因为这些他都听过无数次了,而且答案基本是成型的东西,没有什么新颖的内容了。

    其实朱元璋在目前这个阶段最想听的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实现前面第四点当中提出的发展目标,也就是怎么办才能统一全国的问题。

    可是没有一个人能够回答他的这个问题,所以他听得想睡觉。

    就在朱元璋即将睡着的时候,忽然听到了角落里传来了中气十足的九个字: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这九个字我相信绝大多数人应该是知道的,我印象中,初中的历史课本上就讲过这九个字。

    说这九个字的人当然不是别人,正是朱升。

    昏昏欲睡的朱元璋听到了这九个字,立马精神了起来,他循声望去,看到了坐在角落里,头发花白的老头朱升。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