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快眼小说 > 我心中的大明王朝 > 第五十六章 张士诚的覆灭(1)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快眼小说] https://www.ky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第二个据点是长兴。

    关于长兴,我们之前说过,是耿炳文打下来的,之后也一直是由耿炳文驻守。

    公元1361年,李伯?N率领十万大军包围了长兴城。当时长兴城中守军只有七千人,但好在他们有朱元璋手下防守能力第二强的耿炳文作为主将。

    耿炳文带着这七千人守了一个多月,李伯?N愣是没有前进半步。后来,常遇春和邵荣先后带着兵赶过来救援,打退了李伯?N的军队,保全住了长兴。

    耿炳文驻守长兴十余年,一直与张士诚那边打打杀杀,但张士诚使出了各种办法就是拿不下长兴城。

    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感念耿炳文的功劳,封他做了长兴侯。因为防守一座城而获得封侯的,只此一人。

    就在与张士诚进行紧张对峙的关键时刻,没想到又出事了。

    这次挑事的是邵荣和赵继祖。

    邵荣和赵继祖都是朱元璋最早的创业团队成员,都立了不少的战功,尤其是邵荣,因为战功显赫后来还做到了中书省平章政事,当时的地位比常遇春还要高一些。

    随着地位的越来越高,邵荣的心里逐渐发生了变化。

    大家都是一样的人,一样的一个脑袋两只手,凭什么我们就得听你朱元璋的。凭什么我们就得连年在外征战,风里雨里的不停的跑,而你朱元璋却能安安稳稳的呆在应天,老婆孩子热炕头,这不公平。

    随着这种想法越来越强烈,邵荣就打算做点什么。

    有一次,邵荣又带兵外出征战回来后就跟手下的参政赵继祖商量,密谋想要干掉朱元璋,自己当领导。

    没想到的是,邵荣和赵继祖的计划还没有完全制定完成就被朱元璋安排的特工发觉了。

    朱元璋得知这个消息之后不动声色,他命令自己的心腹廖永忠安排一桌酒席,说是要给刚刚出征归来的邵荣接风洗尘。

    很明显这是一场鸿门宴。

    可是邵荣和赵继祖并不知道,他们兴高采烈的来赴宴了,结果还没等到动筷子,人就被绑了起来。

    朱元璋问他们俩:“我们是好兄弟,一直关系处的都挺好的,你们维和要害我呢?”

    邵荣的回答很实在:“我们想弄死你的理由很简单,你连年让我们出去打仗,我们老婆老婆见不着,孩子孩子看不到,弄得我们像是连个家都没有似的,这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邵荣的这个理由我是肯定不信的,这个理由也太有特点了吧!因为见不到老婆孩子你就谋反啊!你辞职好不好啊?

    真正的原因是有的,而且也不难猜出来。

    用一句老话来说,共患难容易,共富贵不容易。

    眼见着朱元璋的实力越来越强,陈友谅干不过朱元璋,张士诚也干不过朱元璋,那这么下去朱元璋就要当皇帝了。

    皇帝谁不想当,他朱元璋能当皇帝,我邵荣为什么不能当?打仗我也不是不能打,我也想当一把皇帝。在这种心理状态之下,发生叛乱事件也就不足为奇了。

    邵荣叛乱的时间发生在公元1362年,但是影响却是很深远的。

    这件事和谢再兴的叛乱事件连在一起,对朱元璋的心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后来朱元璋大规模的屠杀功臣,可以说与这两个事件也是分不开的。

    朱元璋与张士诚就这样打打闹闹十多年,到了公元1365年,终于住手了。

    住手了不是不打了,而是要稍微休息一下,准备来场大的。

    因为这个时候,朱元璋已经处理完了陈友谅那边的事了,他下一个目标就是张士诚了。

    朱元璋从来都是不打无准备之仗的。这次进攻张士诚,朱元璋也是做了充分的准备的。

    朱元璋的第一步是剪除张士诚的外围势力。

    这个时候的朱元璋已经隐约有些天子之气了,用兵打仗不仅仅只是追求一个军事上的胜利了,更重要的还是要体现他政治上的胜利。

    因此第一仗必须要打赢。

    为了保险起见,这第一仗,朱元璋派出了手下第一大将徐达亲自领兵前往,徐达也是朱元璋最可倚重的将领。

    首战攻击的目标是泰州。

    就在徐达的大军出发不久,张士诚派出的水军也列阵于长江之上,做出了一副要进攻应天的架势。

    这时候朱元璋手下的谋臣说,情况不好了,张士诚有可能进攻应天,还是赶紧先把徐达的大军调回来,拱卫应天。

    朱元璋不同意。

    他告诉手下人,如果让你们打仗,你们说是悄悄的进兵,出其不意的偷袭好呢?还是敲锣打鼓,让敌人早作防备好呢?

    傻子都能看出来,肯定是偷袭好。

    既然偷袭好,那张士诚如果真想打应天肯定是悄悄的进军,现在他离着应天还老远呢,可是他要打应天的消息就满天飞了,这是很明显的虚张声势啊。

    这种小把戏骗骗张士诚自己还行,居然还拿来骗我朱元璋,简直是搞笑啊。

    朱元璋下令不要管他,告诉徐达全力进攻泰州。

    果然,几天之后泰州大捷的消息传了回来,而张士诚的船连个影子都没有见着。

    之后,徐达一鼓作气,接连拿下高邮、淮安、徐州、宿州等地,用了差不多半年的时间,清除了张士诚的外围势力。

    接下来是第二步的攻势。

    但第二步攻势发起之前,朱元璋内部却出现了一件分歧。

    先是李善长和徐达的分歧。

    李善长认为,张士诚这个家伙早就该好好教训他了。但是现在看张士诚虽然实力受到些损失,但是手下兵力并没有大的衰退,加上他管理的地区土地肥沃,十分富庶,恐怕不是一下子就能荡平的,不如稍微等待,看有没有什么机会能够对付他。

    徐达的意见正好相反。

    徐达认为,张士诚这个家伙横征暴敛、骄奢淫逸,这是上天要灭亡他的征兆啊。再看看他认用的那些人,没有一个是成用的,他虽然还有不少兵马,但也不过是些乌合之众罢了,根本不足为虑。现在正是剿灭张士诚的大好时机,是绝对不能放过的。

    朱元璋和刘基商量了一下,觉得徐达的意见更为合理一些,而且这也符合朱元璋与刘基一直以来坚持的战略方针,于是朱元璋决定进攻张士诚。

    就在如何进攻的问题上,又出了分歧。

    这次分歧的双方是朱元璋和常遇春。

    朱元璋询问手下诸将这个仗该怎么打?

    常遇春一直都是个心直口快的人,他开口就说,我们的士气这么盛,还用想怎么打吗?肯定是率兵直捣苏州啊!直接端了张士诚的老窝,事情不就都解决了。

    朱元璋却不同意这个意见。

    他说:“不行,不能那么打。张士诚这帮子人是贩卖私盐出身,本身是很讲义气的,你要是去打苏州,那他那些在湖州、杭州驻守的兄弟出于哥们义气必然会来救援,那个时候我们就很可能会腹背受敌,陷于危局,所以应该先打掉湖州、杭州这些地方,再进一步进攻苏州。”

    本来最高领导已经发表了意见,虽然是以商量的口吻说出来的,但实际上也跟命令差不多,大家遵照执行就是了。

    可常遇春那天不知道是因为太兴奋还是因为什么别的原因,居然还跟朱元璋顶起了嘴

    常遇春说:“那这样说,你去打湖州,打杭州,苏州就不会来救了吗?”

    朱元璋一下子就火了,不仅仅是因为常遇春不听他的话,更是因为常遇春是用朱元璋说的话来反驳朱元璋自己,而且朱元璋还没法继续辩论下去。

    常遇春说的有没有可能呢?

    没有可能。

    张士诚与湖州、杭州的守将虽是兄弟,但也有君臣名义,张士诚出事了,于私作为兄弟,于公作为臣下,都应该去营救。

    但是如果是你湖州、杭州出事了,你让作为君主的张士诚去救你,怎么可能呢?

    这就是没有可能的原因。

    但是这个话能说吗?

    不能说。

    朱元璋怎么说?如果说了,那不也就是告诉大家,我出了事你们都得来救我,但你们出了事,自己负责,我不管。

    所以朱元璋生气。

    既然这个话不能说,朱元璋就换了个说法:“那好吧,怎么打你们定吧,但是如果打湖州失败了我来负责,如果打苏州失败了你们来负责!”这话虽然语气是跟大家说的,但实际上对着的就是常遇春一个人。

    常遇春一看朱元璋急眼了,自己也清醒了。他心想,我负责,我凭什么负责,你是大老板,我连个股东都不算,输赢都是你的,我负哪门子责,你说怎么着就怎么着呗!于是连忙说:“一切都听吴王的!”

    于是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二十万大军直取湖州。同时命令李文忠率军取杭州,命令华云龙率军取嘉兴。

    湖州是这次进攻的重中之重,守卫力量最为强大,因此朱元璋才会动用徐达、常遇春两员大将合力进攻。

    从八月份开始,一直打到了十月份,湖州被徐、常二将团团围住,守将实在没有办法了,只好投降。

    与此同时,李文忠和华云龙也分别攻占了杭州和嘉兴。

    这样苏州周围的据点已经全部被朱元璋拔除了。

    现在只剩下了一个苏州。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