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快眼小说]
https://www.ky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丁一宁小时候物资还很贫乏,那时候还没有互联网,也没有智能手机。
月饼也不是一年四季都有卖,唯独到了中秋节,才能吃到。
他爷爷会提前买好几封,藏在米缸里,因为米缸可以防潮。
月饼的种类也不丰富,只有两种,叉烧和什锦,四个一封,用白色的油纸包着,上面再贴上一张红色的标签纸,上面用毛笔写着“什锦”或者“叉烧”。
丁一宁不喜欢吃什锦月饼,硬邦邦的能砸死狗。
不过叉烧也无非是什锦月饼是多几块叉烧。
这种叉烧不是现在五仁叉烧的肉丝,而是四方形的,有点像牛肉干一样,硬硬的肉块。
丁一宁喜欢吃里面的叉烧,经常掰开把里面的肉吃完,再原封不动的合起来重新装好放回原处。
到了中秋节那天,爷孙两人等到月亮升起,在院子里支个桌子,摆上水果和月饼准备拜月亮。
爷爷把香直接插在柚子上,丁一宁把月饼拆来小心翼翼地摆在碟子里。
拜完月亮就可以吃月饼了,当爷爷拿起一块月饼想递给丁一宁,月饼毫无意外的四分五裂了……
如今月饼种类繁多,包装也越来越华丽,可是丁一宁每到中秋,就想起当年那种硬得像石头一样的什锦月饼,还有再也不能一起吃月饼的爷爷。
“一宁,可以吃饭了,在想什么呢?”李冰走过来低头在他怀里蹭了蹭,贴着他耳朵说。
丁一宁早就适应了软玉在怀,温香盈齿的生活,他轻轻拍了拍李冰头,对她说,“才一天假期,你还跑那么远过来,明天一大早又要赶回去……”
“嘻嘻,余生每个节日我都要和你一起过呀!快吃饭,吃完我们出去赏月。”
……
中秋在华夏人的心中有着非凡的意义,做生意的人讲究在一年两节给领导客户送礼,两节说的就是中秋和春节,如果注意观察烟酒茶的价格,每年中秋和春节都会涨一波,甚至如果不提前囤货,临时临急会“一烟难求”——根本买不到成条的高档香烟。
而每年的三四月,白酒红酒的价格会跌到最低,因为夏天即将来临,大多数人都不喝高度酒,而改喝啤酒。
红酒价格低则是因为红酒需要租用冷库,让温度维持在18℃左右,以其增加仓储成本,不如清仓大甩卖,入秋后再进货以应对中秋和春节。
这些还是酒鬼吴明告诉丁一宁的,虽然咖啡戒了,但是品酒却是他唯一的爱好。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中秋节成了月饼节,好像除了送来送去的人情往来,沉淀千年的人文历史,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烟消云散。
说到中秋,不得不提嫦娥,甚至很多人以为中秋节是为了纪念嫦娥而设立的。
华夏关于月亮的传说有很多,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都耳熟能详,不过中秋节的起源,却不是后羿看月亮思念嫦娥,也不是因为人们发现月亮里有个人在疯狂砍树。
中秋节其实是由古代的“祭月节”逐步演变来的。
“祭月”这一习俗,盖因我国古代部分地区的人民是非常崇拜月神,每到秋分时节,他们就会恭恭敬敬地准备好祭祀用品,诚心诚意祭拜月神。
古人无疑是浪漫的,男女在热恋时期,不像现在马上往酒店跑,他们往往都会在月下盟誓定情,他们希望在月神的保佑下,幸福长久。
当然了,古人崇拜月神也不仅仅是为了男欢女爱和浪漫,在古人的认知中,月亮作为夜晚悬于天际的天体,和太阳的重要性一样。
在天地崇拜思想的加持下,月亮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古人秋分祭月时,往往都会拿出当年品质最好的瓜果蔬菜,以求月神保佑自己来年的收成一样好。
随着时间的推移,华夏进入汉朝时期,这个朝代的出现对华夏后续发展有着极其重大意义。
因为汉代时期,华夏南北方的经济文化开始不断交融,也是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祭月。
可以说“祭月”这个礼俗就是从汉代开始逐渐普及的,且与此同时,赏月和颂月的习俗也开始出现。
最值得一提的是,汉代时,“中秋”这个词语出现在了文献中。
而中秋赏月颂月等习俗,彻底在全国范围内流行,应当是唐代开始的,毕竟在这之前,我国关于中秋赏月的记述多出现于南部中部,北方鲜少有之。
中秋赏月的习俗开始在全国流行后,弄月之风大兴。
当然这也是因为中秋风俗普及的时候,唐朝处于上坡路发展阶段,文人墨客眼中的月亮多是浪漫而神秘的。
再加上唐明皇之后,又有杨贵妃即为月神的故事出现,这无形中为中秋赏月颂月做了一波强势推广。
进入北宋后,“中秋节”的时间被正式定为阴历八月十五,至此,中秋节算是初步成型了。
中秋节日期被约束后,在漫长的时间岁月中,中秋节的习俗也在不断扩充,人们将中秋节过得越发有滋有味。就正如《帝京景物略》中说的一样:
“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而到了今天,中秋节的很多习俗其实已经逐渐被取消了,唯一统一的习俗,大概就只剩下吃月饼了。
从某种个意义上来说,这其实是传统文化的一种流失。
月饼说到底只是人们祭月、赏月的工具。
祭月在古代是比较严肃庄重,人们需要准备月饼以及各种瓜果蔬菜,将“月神”的牌位摆放在月亮所在的方向上,高燃红烛,全家人恭恭敬敬地祭拜月亮。
不过这一习俗如今也只有极少的一部分地区仍在遵守,多数地区还是更接受赏月和颂月。
大家会坐在一起观赏月亮,写赞颂月亮的诗篇文章。
不仅是吃月饼和祭月赏月,观潮、猜谜、吃甜薯、赏桂花和饮用桂花酒、竖中秋、扎灯笼、玩花灯、耍禄仔、烧斗香、舞火龙、烧宝塔灯、玩兔爷、听香、追月拜祖先,都是中秋节的一些传统习俗。
在中秋传统习俗中,竖中秋、扎灯笼、玩花灯、猜谜、烧宝塔灯和耍禄仔都与“灯”有关,寓意是光明红火。
其中的竖中秋习俗多出现于岭南地区,中秋来了以后,人们会将提前做好的各种果品动物的庆祝灯盏挂在高处。
届时一派绚烂琉璃之景象,热闹程度和规模甚至不亚于元宵灯节。
扎灯笼和玩花灯不必多说,都是以灯为媒介的一种庆祝手段。
在南方地区,中秋节需要点宝塔灯,这是一种由村里孩童捡拾瓦砾,然后搭成宝塔形状的灯。
部分地区还会在中间供奉地藏王,或者填入树枝草柴,在祭月结束后点燃,非常有意思。
耍禄仔是过去中秋节流行于孩子之间的一种游戏,孩子们会以柚子壳为材料,通过镂刻的方式,让柚子皮表面形成各种各样的凹洞,再将烛火置于其中,点燃后沿着街头小路边走边唱“耍禄歌”。
猜谜也是中秋常见的传统习俗,人们会在中秋节,于公共场所悬挂大量垂有灯谜的灯笼,大家约定个彩头,猜中谜底的人就可以拿到一些小奖励,且由于猜谜的多为年轻男女,中秋猜谜在一些地方也被看成是一种相亲活动,还传出过不少爱情佳话。
除了月饼以外,一些地方认为甜薯也当是中秋必备,也有人认为桂花制作的各种果饼糕点、桂花酿成的酒最为应景,故此就有了中秋节赏桂花、饮用桂花酒的习俗。
而在岭南一些地区,各家各户要在下午的时候摆台设祭,祭拜家中已故的祖先,祭拜结束后,人们会将贡品做成好吃的,全家人围在一舒舒服服吃一顿晚餐。
在其他地方,虽然也存在吃中秋宴的习俗,不过在宴席前不会特地去祭拜先祖,也不会用贡品做菜就是了。
追月这一习俗则发生在中秋节过后,有些人在中秋节感觉没有尽兴,就会次日晚上邀请朋友或者亲戚继续赏月,多流行于岭南地区。
正所谓“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十五没有发挥好,十六接着享受节日也在情理之中。
剩下的观潮等传统习俗则非常具有地方特色。在钱塘湖一带,中秋节不仅要赏月,还要观潮。
这个习俗现在的很多人都不知道,但其实从汉代开始,中秋就已经有观潮的风俗了。
而烧斗香则主要是一些地区的中秋习俗,中秋这天人们会在纱绢上绘制月宫景色,然后将之罩在香斗上,点燃庆祝节日。
玩兔爷在北方很流行,这一习俗大概是从明末时期兴起的。“老京城人”过中秋时就会供兔儿爷,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觉得中秋供兔儿爷不够庄重,满满的兔儿爷就转变成了儿童们会在中秋时玩的玩具了。
热闹的舞火龙习俗主要流行于东方之珠,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晚上,铜锣湾大坑地区就会出现舞火龙的活动,且这一活动会持续三天晚上,场面激烈热闹,观之令人流连忘返。
最后就是听香了,听香是古代流传在台地区的中期习俗,这一天少女们会在家中烧香祭拜,求得神明指示的听香方向,随后沿着这个方向逛,将无意或偷听到的第一句话牢牢记住,回家进行占卜,可以断吉凶。
不过现在知道这个习俗的人越越少,且就算知道也很少有人去这样做了。
诸多逐渐消失的习俗一样,现在大部分人或许也不会想到,阖家团圆的中秋节,其实也有忌讳。
第一个忌讳就是“果饼不圆”,在团圆的日子,不圆的果饼寓意不好,故此在这一天,会吃果饼的地方会特别注意果饼的形状,尽量保证果饼是圆的。
第二个忌讳是“乱吃月饼”,有些地方认为“乱吃月饼死公公”,不过这个忌讳现在人们都不会去刻意遵守,不是因为不重视公公,而是因为太迷信了。
中秋在其它国家和地区,也有着不一样的风俗习惯,比如丁一宁熟悉的南越国,中秋节是他们的儿童节。
在中秋节前是南越国农忙之时,父母无法照顾孩子,小孩只能自己照顾自己,所以到中秋节农忙结束之时,南越国的父母在农历八月的中秋节庆祝,一方面是庆祝丰收,另一方面是将此视为对孩子表达亲情关怀的日子,补偿之前的缺失时光。
久而久之,中秋节就演变为南越国的儿童节。
在南越国也有一个越南版嫦娥奔月的传说《阿贵传说》。
相传古代有一个叫阿贵的男子,他帮人免费医治疾病,而他看病的时候并不用医术,而是用他自己种的一颗菩提树。
阿贵拿着菩提树到处施展“医术”救治了很多穷苦人的疾病,后来有一天,阿贵手里的菩提树突然一飞冲天,把阿贵带到了月亮上。
那些被治好病的穷苦乡亲为了感谢阿贵曾经对他们的帮助,也是为了纪念阿贵治病救人的医德,就在农历的八月十五这一天在家门外悬挂灯笼来祝贺阿贵飞天成仙。
“哈哈南越国什么都是低配版,上次你讲那个越南版龙的传人的故事就超搞笑!”
三人出去逛了一下回来就坐到阳台上赏月,李冰一边往脚上涂抹着一种不知名的粉末,一边听丁一宁讲阿贵奔月。
“你这脚已经腌入味了,不用抹了,你这样让我想起泡椒凤爪……”丁一宁把剥好的柚子递给黄燕,黄燕吃了一半,又喂了一半给李冰。
“唔……什么嘛,谁是鸡脚,有这么好看的鸡脚吗……”李冰一边吃着柚子一边用脚对着丁一宁指指点点。
李冰往脚上抹的粉末是她根据古代香方自己调配的莲香散,古代把喜欢把女孩的脚称作莲,所以莲香散就是足香粉,专门用来香脚的香方,又名金主宫中方。
莲香散是由金朝的第六个皇帝金章宗完颜?研制的。
丁香三钱(9克)、黄丹三钱、枯矾末一两(30克),共为细末。
闺阁中,以之敷足久则香入肤骨,虽足纨常经浣濯香气不散。
就是说洗完澡之后把莲香散涂抹脚上,用得久了就会浸入肌肤骨骼里,就连用的擦脚布都变成香的,而且擦脚布上的香味洗都洗不掉。
“好了好了,不是鸡脚,没有腌入味,行了吧,你看你把粉抖得到处都是,嫦娥看见都要笑你……”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