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快眼小说]
https://www.ky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报菜名》这个段子是非常经典的相声曲目,在他们学艺时经常听更老的先生们说过只言片语。
所以有几位的对这个段子是记忆犹新,苏文峰说的几道菜正是《报菜名》这个相声开头几个菜品。
这真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传统相声除了赵峥度和津门的几个老人在世外,其他人要不改行,要不干脆离开了曲艺行,这是谁教出来的徒弟,会这么多的传统段子。
同时让他们感到不可思议的是,传统相声不是被父辈们打压的没有市场了吗?
在这个传统曲艺基本失传这么多年后,怎么还有人愿意花钱去买票听这么古老的玩意儿?
现在的年轻人不都应该听我们的相声吗?他们不都是听着我们的相声长大的吗?
有人提出这个苏文峰在茶馆里表演相声,就跟旧朝在茶楼酒肆内说相声有什么区别,难道要回到旧朝时在天桥摆摊撂地那种生活中吗?
我们的父辈为了将相声代入亭台楼阁付出了多大的努力,难道这才传承了两三代就要回到老路吗?
这些曲艺艺术家们坚定的表示,绝对不想回到老辈人们说的那种朝不保夕的生活中去。
如果不想看到传统曲艺的死灰复燃,必须将这样的苗头扼杀下去,于是他们的意见形成了统一。
观众的随波逐流就随他去吧,这些下里巴人不懂得欣赏我们的艺术,不懂得我们的艺术带来多少教育意义。
这些人只配在那些嘈杂的茶馆酒肆中,“欣赏”那些低俗的文艺作品。
李青知道如果论起来相声的业务能力,单从“说、唱”这两门来看,估计整个曲艺团的相声演员都不行。
这几次苏文峰的演出已经说明,这小子无论是“说、唱”真是非常的精通,那就只能避实就虚。
先找个圈外人将苏文峰的历史扒一下,写一篇文章,这有助于对他所掌握的相声和曲子来源的质疑,另外就是尽量从作品下手,要着重说一下他说的作品中糟粕的地方。
有人推荐师范大学的刘智安教授可以胜任这个事情,这位刘教授是留过洋的,并且他在国学方面也颇有建树。
刘教授对民间的艺术尤为精湛,多次提出戏曲和曲艺方面的新观点,这方面可以请刘教授指点迷津。
另一方面找出相应的人选来挑战苏文峰。
主流相声的大师们感觉还是要在业务上彻底的打败苏文峰才行,要不然悠悠众口不好堵。
这样就得比试苏文峰不擅长的,现在看从苏文峰的几次演出可以看出唱、说都不能有把握胜出。
这些主流的相声演员固执的认为,《学电台》中苏文峰的各种戏曲那是“唱”而非学。
那就从学上着手,而就在刚才,曲协挖掘办的高山提出了,他们办公室挖掘的“口技”这门技艺。
再有就是对苏文峰的文峰鼓曲社和他周围的人进行打击,绝不能叫一个“草台班子”,而且是宣扬什么传统的班子,在他们的眼皮子底下活动,必须予以清除。
但是好像这事儿归不到曲协管理,大家都较劲脑子在想着办法,如何叫文峰鼓曲社办不下去,这才是一劳永逸的办法。
刘智安教授的动作很快,围脖账号认证为师范大学刘智安教授的人在网络上发表了文章。
文章历数苏文峰带来的文化乱象,毫无底线的迎合观众。
其实每个人都是有基本固定的圈子的,也就是你能影响的范围。
如果刘智安发个普通的学术文章,他的影响范围也就是他的周边学界,但是这次他的文章是指名道姓的批判传统相声,也因为最近苏文峰的鼓曲社开业弄得动静很大,都上了热搜。
所以文章一出围观的人马上突破了10万,这就是为什么娱乐行业讲究“出圈”就是这个道理。
文章针对苏文峰出现的这种时弊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倒是博得很多的喝彩声。
国内社会对于文化学者的崇拜之情是根深蒂固的,从农耕文明开始绵延了好几千年的思想束缚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减弱的。
刘智安的文章题目叫做《论现代文明该如何选择的文艺之路》,这篇文章如果单从文笔角度上评判的话,真是没话说,引经据典,文笔之流畅,观点之尖锐,问题剖析之绝妙,都是上上之选。
第一,传统文化的衰落根源,剖析工业文明和农耕文明的给现代社会带来的不同变化,最后的结论就是工业文明势必带来文化的进步,传统文化势必衰落和淘汰。
第二,历数苏文峰的鼓曲社试营业以来的热议现象,他的结论就是这是传统曲艺的回光返照,势必被西方的文娱文化所同化,就像现在的东瀛流,高丽流等等在国内大行其道一样。
第三,通过苏文峰在学校的成绩分析,结论就是这样的成绩下学生如何能够以传统曲艺人自居,如何传承所谓的传统文化,只不过是打着“传承传统曲艺”的幌子的文化流氓罢了。
第四,最后刘智安用大量的篇幅描述了各种流派的师承关系和师承的重要性,包括他自己在国外学习时,是从哥伦比亚大学艾菲斯教授,这都是传承有序的。
第五,但是苏文峰这个没有任何师承来历的人,愣是能够成立什么鼓曲社堂而皇之的演艺传统曲目,这是对文化的极端不负责,建议相关部门予以查处。
刘智安最终核心的思想就是凡事传统的都是可抛弃的,现代的人们应该在工业文明的感召下,完全学习西方的知识,无论从科技、哲学直至人们的音乐、娱乐方式等等,均可以照搬西方。
苏文峰作为当事人,心思却没有在这方面,可以说他根本就不知道主流相声界的动作,当然即使知道也会无动于衷的。
他可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来浪费,在和老先生们抓紧传授鼓曲社演员的基本功和相声段子外,他还要了却师父和师叔的一桩心愿,完善评书《杨家将》。
早在拜师那天,在师父将师门传承下来的物品交给自己的时候,系统已经把袁师爷的《杨家将》补齐。
但是这段时间以来都没有功夫将这部评书编纂出来,现在鼓曲社走上了正轨,他就有时间写了。
苏文峰后续的想法就是将《趣苑杂谈》的搬到小剧场里来,将汪师叔和郝长安师哥的长处发扬出来,这样每周六的下午就可以开辟专门的书场,和晚上京剧院的京剧相得益彰。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