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快眼小说 > 相声崛起:一首同仁堂艺惊四座 > 第39章 苏批三国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快眼小说] https://www.ky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由于有苏文峰开场的热度,后面的演员又被他刺激到了,所以接下来的节目都得到了观众异常的响应。

    无论是相声还是鼓曲,现场的观众们都报以热烈的掌声,才不管叫什么名字的演员。

    捧就对了!

    反正比电视上的那些东西好听好看,既然连电视上那些演员的节目都能接受,为啥接受不了比他们还优秀的人呢!

    前半场还是柳依姐妹的鼓曲联唱和金旭、张贺的相声出彩,可以这么讲,这7位再加上两对演员都可以支撑起一天的粤贵楼演出了。

    柳家姐妹不用说,那都是娃娃腿的功夫,而且确实会的多,无论是茬曲,京韵,八角鼓,子弟书,京味小曲等等都能来,而且极度正宗。

    现在已经过了为了听个曲子,还带着《康熙字典》和《元曲精选》的时代。

    现代的人,他们听的是韵味,越是能引起他们共鸣的曲子,越能得到现代人的追捧。

    他们可不管你是现代的还是传统的,西方的还是东方的。

    柳家姐妹在粤贵楼演出有半年的时间了,从去年十月份开业至今,没有缺席一次演出,积累了舞台经验,更积累了粉丝。

    今天的曲目是柳应琴和高仁怀特意编排的,几段传统的曲子中加上了两人去年合作创作的曲子《贺新春》,将传统的曲艺赋予了新的时代气息。

    这种编排立刻吸引住了观众,他们从这个联唱中,既能欣赏到用现代编曲手段编排的曲目,又能领略到传统曲艺的魅力。

    金旭和张贺虽说是半路出家,但在上次《人鬼情未了》暴火,尤其是得到王德禄的精心栽培后,更是一发而不可收拾。

    上半场的节目已经让观众大呼过瘾了,感觉单凭上半场的节目就值得花钱买票来听这传统曲艺。

    有些花钱买票被嘲笑的观众,更是赌气的用手机、相机、甚是有搬出陈旧录像机的,记录着、发送着舞台上的一切,来批驳那些嘲笑他们的人。

    现场服务的保安团队,演出公司的职员,北展剧场的职工听着听着也加入到了拍照、录像、发朋友圈的行列里。

    在场2000多的观众和后台、现场做服务的人,加起来有近3000人,这些人不敢说百分之百的喜欢文峰鼓曲社的演出,最起码不是讨厌的那种。

    随着他们的扩散,有更多的人看到了苏文峰他们鼓曲社的节目视频。

    人都是趋同的,或者说是好奇的,他们通过视频并不能很好的了解节目具体内容,因为杂音太多,听不真切。

    但是他们通过现场满坑满谷的人,以及视频中人们热烈的程度,都想了解文峰鼓曲社是个怎样的艺术团体。

    不知不觉,中场了,该苏文峰和孙文林他两个上场,舞台上传来了梦雅报幕的声音。

    “下一个节目是有些文化的,相信很多观众都看过四大名著《三国演义》,那么接下来听听苏班主是如何理解这部名著的,请欣赏苏文峰、孙文林合说的相声《苏批三国》。”

    苏文峰和孙文林慢步上台,和梦雅交错的时候,梦雅俏皮的低语“加油”,让苏文峰忍俊不已。

    “您看一个演员呢,各方面的生活全要知道一些。知识嘛,必须得多。演员的知识从哪儿来呢?首先要从学习上来。”

    “不学习哪行啊?”

    孙文林知道自己和搭档的差距,所以每次上台,他都无比的认真,紧紧的盯着自己的搭档。

    “对。学习是多种多样喽,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来学习。我们在家听听广播,这也是学习。”

    “哎,学习方法之一嘛。”

    “看看报纸,也是学习;看著小说,也是增加知识。”

    “是。”

    “您看我在家里没事儿啊,就喜欢看书。”

    “看书好啊。”

    “我最喜欢看的就是古典文学作品。”

    “您都爱看什麽书呢?”孙文林开始递话了。

    “像什麽《三国》,《列国》,《水浒》,《聊斋》,《红楼梦》,《儒林外史》,这书我全看。”

    “这些书评价很高。”

    “这些书不但在我们中国呀,在外国全有翻印,特别是《三国》,《三国》这部书啊,那可以说是人人爱看。”

    “当然喽,它是第一才子书嘛。”

    “对。”

    “《三国》这套书可以说是百读不厌。”

    “我认为这个“百读不厌”哪,还说明不了《三国》好。”

    “哦?应当呢?”

    “《三国》这部书啊,可以说是千读不厌,万读不厌,甚至是永读不厌。”

    “就是您多咱看,多咱爱看。”

    “我有亲身体会呀。《三国》这部书,我看过七百多遍。”

    “多少遍?”

    孙文林乍听这个数字,完全不相信的样子,以为苏文峰说错了。

    “七百多遍。”苏文峰态度非常的坚决,非常确认。

    “七百多遍?”孙文林又把数字重复了一遍。

    “啊,至今我还没有厌烦,还想看。您算我由打五岁就看过。我是五岁看《三国》,在八岁那年,就给各大学文学系去讲课。”

    “您哪?”

    “这是多少年的事啦!”

    “五岁看《三国》?”

    “对!”

    “八岁到各大学文学系去给人讲课?哎呀!这可真不简单呢!你这是奇迹呀!您是神童啊!”

    “这可不敢当。”

    “这是神童,神童!”

    “不敢当。”

    “您算五岁的小孩子,他还不开知识呢?八岁就给人讲课?”

    “我很聪明。”

    “我们院?那孩子十八岁了,天天尿炕。这玩儿真是!”孙文林的讽刺意味很浓。

    “当然了,人跟人就是不一样。但是这些年呢,我也很苦闷。”

    “怎麽?”

    “我很想找一位喜爱《三国》的人,我们在一起研究研究。可惜呀,至今没有遇到过一位。我很遗憾。”

    苏文峰做出痛苦的样子,仿佛为没遇到知音而苦恼。

    “这个?你死心吧!谁也不敢跟神童坐在一块儿聊《三国》!那不找难看嘛!找不到!”

    “哎呀,据说啊,当然啦,既然据说嘛,就不是什麽完全可靠的事儿啦!据说你对《三国》好像是有点研究。”

    “不!我可不行!不行!不行!千万你可别听别人的!”

    “你看过《三国》没有?”

    “唉……”

    “看过没看过吧?”苏文峰被孙文林的叹息声迷惑了,以为他并没怎么看过《三国》,急着追问。

    两人从上台就不疾不徐的娓娓道来,很多性子急躁的观众都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听着,不一会儿,就沉稳下来。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